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公开内容 | 公开目录 | 文件规定 | 公开指南 | 公共服务 
现在是:
当前位置: 首页>>公告公示>>正文
 

《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1年12月09日 08:10  点击:[]

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加快浙江教育现代化步伐,构建学习型社会,建设人力资源强省,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浙江省信息化促进条例》精神,特制定《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教育信息化是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科学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标志。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战略。

“十一五”以来,我省以建设教育强省为目标,以应用为导向,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大投入,加强培训,先后实施了“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书香校园工程”,教育信息化取得明显进步。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信息资源初具规模,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浙江教育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我们的中心任务。对照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信息化还存在很大差距。认识还不够深刻,人们往往只是从纯技术的角度看待信息化;硬件不完备,软件开发在许多方面都还很薄弱;应用水平不高,与课程专业建设特别是教改贴得还不紧;系统性、整体性规划建设缺乏,资源开发和共享机制不完善,教育信息化仍然是浙江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之一。

为确保在2015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对教育信息化必须超前部署,统筹规划,优先发展,使之成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和有力保障。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导向,以满足师生发展需要、推动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为目标,以建设覆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数字化环境为主要任务,以深化应用为重点,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大力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为加快实现我省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建设数字浙江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1.需求导向、统筹规划

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对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统筹制定切合实际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方针、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发展任务。

2.超前部署、突出重点

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坚持育人为本,探索建立信息化教育新模式,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以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为重点,推进区域、城乡教育协调均衡发展。

3.项目示范、注重实效

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和数字校园示范建设等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工程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提高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以应用促建设,边应用边建设,充分合理地利用教育信息化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切实提高信息化设施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建成浙江教育计算机网、浙江省教育信息基础数据库和浙江省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库、浙江省教育管理与政务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和浙江省数字化终身学习支持服务平台;建立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和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浙江开放大学;教育信息资源极大丰富,师生信息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基本建成网络全覆盖、资源全覆盖和服务全覆盖的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走在全国前列,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到2020年,全省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达到届时发达国家水平。建成面向终身教育、能够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保证学习者通过网络实现“人人、处处、时时”学习;推动教育思想、内容和模式的全方位变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主要任务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和完善全省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网络体系建设,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传统教室、功能室和实验室的改造,使基础设施基本满足网络全覆盖、服务全覆盖的教育信息化要求。

1)加强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全省普通中小学生机比由7.1:1提高到5:1,班级多媒体普及率从70%提高到100%;全省普通高校生机比由2.1:1提高到1.5:1,班级多媒体基本普及。

2)加强教育网络体系建设。以1G以上带宽为基本条件,建成高速安全的全省教育计算机骨干网。到2015年,全省实现省、市、县、校四级网络高速互联互通,所有高校、中小学和幼儿园实现“校校通”、“园园通”,教育城域网和高校校园网全部接入CERNET。

3积极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在学校的建设和应用。积极探索与推进基于移动终端、3G技术、物联网、云计算和下一代互联网的网络教学、虚拟实验、电子书包和移动学习等现代信息化教学学习方式,有效整合CERNET资源。到2015年,50%以上的学校校园网建成IPV6网络平台,开展基于IPV6的教学和应用服务。

2.教育信息资源与平台建设

加强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建成促进我省教育教学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发展的浙江省教育信息基础数据库、浙江省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库及教育管理与政务公共服务平台、数字化终身学习支持服务平台等应用系统,提高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能力。

1)建立浙江省教育信息基础数据库和教育管理与政务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覆盖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学生、教师等基础信息的教育信息基础数据库、教育管理与政务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信息化支撑系统、电子政务系统,加强数据统计分析、综合利用和数据共享,为教育管理和宏观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推进教育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提高教育管理效率,提升教育管理公共服务能力。

2)建立浙江省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库和数字化终身学习支持服务平台。建成以浙江教育资源网为核心,以浙江省基础教育资源库、中职教育特色课程资源库、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库、数字化实验室、书香校园、浙江省高校数字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和终身学习资源建设为基础,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内容丰富、多层次、智能化、开放式的浙江省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库和数字化终身学习支持服务平台,促进开放化、远程化和网络化教育。

(3)建立科学、有序、高效的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从政策保障、标准制定、经费支持、评审认证等方面着手,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开发和应用,建设人人享有、人人利用、人人贡献的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

3.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建设

以促进教育体制、思想、模式、内容、方法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深入开展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科研和服务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到2015年,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90%以上的学校全面实行管理信息化;95%以上的普通中小学校和高等学校教师在浙江教育资源网上实名注册,能够通过网络获取各种资源并有效应用于日常教育教学;学生的信息素养进一步提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成为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

1)建立开放、多层次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培训体系。坚持全面提高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开展教师、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校长和教育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培养一批教育技术专业骨干,促进其提升网络信息资源的获取与共享能力、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能力、教育信息环境的管理与服务能力、教育教学软件的研制与开发能力。

2)探索建立信息化教育新模式。制定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信息素养标准,完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开展学生信息素养测评。探索和推广以教材多媒体化、资源网络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协作化、管理信息化为特征的新型信息化教育模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机整合,满足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开展学生电脑作品和智能机器人竞赛等活动,鼓励学生应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外学习和研究,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加强信息技术伦理和道德教育,倡导文明上网,合理利用网络等信息资源。

3)开展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推进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中的广泛应用。鼓励和支持学校开展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继续推进基础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建设,开展全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教师自制多媒体教学软件评比活动,引导教师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推进教学改革。

4.教育信息化标准与规范体系建设

建立与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相衔接、符合我省实际的教育信息化规范体系和数据体系、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制定浙江省教育信息数据体系规范,定义数据标准,确定数据采集、加工、交换、使用及网络运行、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规范, 制定各项标准及实施要求,建立健全浙江省教育信息标准体系,确保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5.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教育技术应用指导,构建省、市、县(市、区)、校四级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体系,为各级各类学校提供技术保障与支持服务,提高教育技术设施的应用效益。

(二)重点工程

1.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实施,科学建设”的原则,建设由省、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共同参与,以服务全省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应用为主旨的网络全覆盖、资源全覆盖和服务全覆盖的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能力。

——加强和完善全省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网络体系建设。继续开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加强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将各市、县(市、区)教育城域网优化后通过省市骨干网连通,建成覆盖省、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浙江教育计算机网,实现省、市、县(市、区)、校四级网络之间的高速联通,为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提供高速、稳定、开放、动态、安全的网络服务。

——以学校、教师、学生、财务、设备、科研等基本信息为基础,收集整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基本数据和动态信息,建立相应的教育信息基础数据库;整合各部门的教育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与资源,围绕决策支持、办学监督、为民服务、协同办公、应急指挥等工作和业务,建立教育数据统计与分析系统、教育监管与动态监测系统、学生学籍管理与素质评价系统、师资与科研管理系统、教育门户网站与协同办公系统、应急指挥与视频会议系统等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教育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教育数据采集及系统技术服务体系,提高管理决策科学化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

——建立以义务教育为主体、覆盖十五年基础教育,包括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素质与能力培养、教育教学应用等多方面内容的浙江省基础教育资源库;拓展开发2000门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资源、500门中职教育特色课程资源以及100个中高职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全面开展数字化实验室建设和第二轮“书香校园”工程;实现浙江省高校数字化图书馆与浙江省教育计算机网的联通。建成以浙江教育资源网为核心,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等,内容丰富、多层次、智能化、开放式的浙江省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库和数字化终身学习支持服务平台等应用系统及标准体系,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

——建立省、市、县(市、区)、校四级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体系。设立浙江省教育技术支持服务平台,提供包括远程在线支持、咨询服务、网上培训、售后服务等实时在线的信息化应用服务。吸收符合资质要求的企业加入服务平台,为教育技术设施的正常使用提供及时、便捷的技术保障与服务。

2.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建立开放、多层次、动态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培训体系,深入开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政务(校务)、教学、科研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制定并实施浙江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积极开展各类培训。采取通识培训和专业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网络远程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浙江省教师、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教育管理人员教育信息化能力培训。完成对教师、校长、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培养一批专业骨干,全面提升全省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深入开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和研究。支持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应用开发和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在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每年开展200项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省级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继续推进基础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建设;形成一批教学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净化网络环境,提倡“绿色上网”。开设青少年网络德育工作专线,加强对学生网络行为的指导和监管,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和行为规范。

3.数字校园示范工程

依据国家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我省学校信息化建设实际,制定以加强应用和提高效益为重点,包含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教学科研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和学校信息化保障体系的《浙江省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浙江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发布《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状态数据》,促进各市、县(市、区)和学校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确立200所(其中高校25所、中职学校30所)数字校园示范校,通过3年左右时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数字校园,提升全省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并带动教育现代化发展。

4.书香校园工程

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图书馆(室)配备图书(含电子图书),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有效整合纸质图书和数字图书资源,积极探索基于信息化环境的校园图书馆(室)建设的新思路和新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能多读书、读好书。提高中小学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水平,全面实现全省中小学图书馆采编、流通、检索的计算机管理。开展中小学示范性图书馆(室)建设,完成6000名中小学图书馆管理人员培训。提高中小学图书馆管理水平,发挥校园图书资源的使用效益,促进教育均衡和素质教育。

三、保障措施

(一)转变观念,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思想保障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载体,是缩小城乡和区域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和公平的重要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各地各类学校要充分认识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明确任务,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发展的整体规划,加快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推广应用,促进信息化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协调发展。

(二)加强领导,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建立教育信息化组织保障体系。成立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办公室,负责制定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和标准,组织实施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统筹全省教育信息化重大应用系统建设,管理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工程。成立浙江省教育信息化专家咨询机构,为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县及其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应成立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逐级建立“一把手”负责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决策机构,明确信息化工作管理职能部门,配备信息化专职人员,统筹协调,理顺关系,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总体效益。

(三)加强管理,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根据《浙江省信息化促进条例》,制定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制度,建立教育信息化检查评估机制。制定省、市、县(市、区)和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数字化资源建设规划、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浙江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和浙江省学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加强教育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加强信息化标准研究,建立和完善浙江省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化检查评估机制、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开展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状态评估和教育信息化重点项目建设运行绩效考评,开展数字校园示范评选。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工作定期总结表彰制度。把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目标管理和督导评估考核,并作为“教育科学和谐发展业绩考核”、“教育现代化水平评估 ”的重要内容,切实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

(四)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建立教育信息化安全运行保障机制。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的网络、信息安全相关法规、政策,建立信息安全组织管理体系,制定全省教育系统统一的网络运行、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规章制度和技术保障措施。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加强信息内容管理和网络安全监控,全面实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等级保护制度、信息安全人员执业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确保网络健康、安全运行。

(五)加强队伍建设,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建立教育信息化创新人才队伍的培养激励机制。建立浙江省教师(教育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培训体系和浙江省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加大引进与培训的力度,加快具有现代信息素养的校长队伍、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具有研发能力的骨干队伍和网络管理员专业队伍“四支队伍”建设。加强教育技术学科带头人培养,提高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要求,把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绩效作为教师考核、评优、晋升职务职称的内容之一。开展教育技术应用先进评选活动,提高教育技术应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加大投入,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经费保障

建立政府主导的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各地要切实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应用和维护资金及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各级各类学校应确保有足够的公用经费用于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和应用;拓宽经费筹措渠道,积极鼓励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条:关于本周双休日校园网短时间临时断网的公告 下一条:关于2010-2011学年国家励志奖学金初评结果的公示

Copyright © 浙江财经大学信息公开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学源街18号 邮政编码:310018